系统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无法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建议您更换其他浏览器或 升级您的浏览器。(使用360浏览器访问请选择极速模式)
关闭
欢迎 {{loginUsername}} 登录,退出 职聊 刷新简历 我的简历 简历预览 智能推荐 增值服务 修改密码 刷新职位 发布职位 预览主页 收到简历 智能推荐 会员服务 修改密码 求职者登录 招聘登录 会员注册 求职者注册 招聘注册 职聊 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端 使用帮助 网站导航
选择城市
切换城市分站,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当前选择城市:总站
总站 {{item.sitename}}

扶沟县江村镇各村村名由来

扶沟快讯 转载 来源:

请用微信扫一扫 2022-04-26 10:01 {{clickNum}}

江村,明初江姓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江村,后经明清战乱,江姓不存,村名沿用至今。乾隆、道光、光绪扶沟县志均载村名为江村集。1965年6月,江村以市场街为界,成立江南大队和江北大队,江村分为江南村和江北村两个自然村。
明清时设有江村地方,民国初年(1912年)属河南省陈州府扶沟县北区(白亭);民国三年(1914年)属河南省开封道扶沟县北区(白亭);民国十六年(1927年)属河南省豫东行政区扶沟县北区(白亭);民国二十年(1931年)8月,属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扶沟县北区(白亭);民国二十年(1931年)10月,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扶沟县北区(白亭);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扶沟县孙岳乡(孙岳集);1947年6月,属豫皖苏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扶沟县孙岳区(孙岳集);1948年10月,属豫皖苏第五行政专员公署扶沟县孙岳区(孙岳集);1949年3月, 属河南省淮阳专区扶沟县孙岳区(孙岳集);1949年10月,属扶沟县五区(崔桥);1951年6月,属扶沟县一区(王母寺);1953年1月,属许昌专区扶沟县一区(王母寺);1953年6月属扶沟县白亭区(白亭);1955年9月,江村境东部大部分属扶沟县崔桥区,西部小部分属扶沟县白潭区,1956年2月属扶沟县白亭中心乡(白亭),1958年8月属扶沟县江村公社(白亭),1961年1月,属扶沟县江村区(王营);1965年5月,属周口专区扶沟县江村区(王营);1965年6月,属扶沟县江村公社(江南); 1983年12月属扶沟县江村乡(江南);1990年3月,属扶沟县江村镇(江南);2000年8月,属周口市扶沟县江村镇(江南)至今。现辖36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
一、江南区
1、江南
明初江姓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江村,经明清战乱,江姓不存,村名沿用至今。1965年6月,江村以市场街为界,分为江南大队和江北大队,江村南部命村名为江南村。
2、王营(辖王营、西张庄、王庄、穆营4个自然村)
王营:相传东汉时一王姓官吏带兵到此平乱,后落户于此,筑营屯田,以姓名村,称村名为王家营。明洪武年间又一支王姓迁入,仍沿用原村名。乾隆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王家营,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王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王庄,民国地图载村名为王营。明清时属闸上地方。
西张庄:据前卢庄村史载“先祖兄弟三人于明初从洪洞县迁来,老二改姓班,住张坞岗;老三改姓张,住江村南张庄;老大守本姓,住前卢庄。” 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张家庄。有三姓坟在江村南(今江村粮所院内,20世纪80年代迁至张庄张姓坟莹中)。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张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张庄。明清时属江村地方。因江村境内有三个张庄,该村位于省道以西,1982年2月扶沟县地名办规范村名为西张庄。
王庄:明初王姓先祖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王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王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王庄。明清时属江村地方。过去村民以编席篓为业,故当地人又称村名为王席篓。
穆营:明洪武年间穆姓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入,筑营屯田,以姓名村,称村名为穆家营。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穆家营,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穆营。明清时属江村地方。目前村中皆为穆姓,有44户143人。
3、穆庄(穆庄、姚庄、岳庄、南李庄)
穆庄:清康熙年间,穆姓先祖于从周坞村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穆家庄。乾隆、道光、光绪扶沟县志均载村名为穆家庄。明清时属王母地方。现在简称村名为穆庄,目前有穆姓有183户784人。
姚庄:明末姚姓一支迁入,在王家营西里许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姚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姚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姚庄。明清时属江村地方。
岳庄:明嘉靖年间,周坞村卢大亨女桂芳因才被征入宫,深受帝宠,敕在村东建皇家花园一座,人称上苑。明嘉靖年间岳姓先祖从新城县岳庄迁入,因初来时给周坞村卢家花园当花匠,后形成村落,称上苑庄。道光、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上苑庄。清朝属江村地方。建国后因村中以岳姓为主,故定村名为岳庄。
南李庄:明末李姓一枝从白亭城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李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李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李庄。清朝属陈楼地方。因该村是江村四个李庄最南的一个,1982年2月扶沟县地名办规范村名为南李庄。
4、麻里
麻里:明初移民在此筑村定居,因村南有五个土岗,遍生野生大麻,故命村名为“麻五岗”,当地习惯叫做“麻里岗”。明初李姓先祖从白亭迁居于此地,故又称“麻李岗”。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麻里,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麻里岗。明清时属陈楼地方。现在称村名为麻里。
5、吕庄
吕庄:清朝嘉庆年间,王姓先祖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王家庄,民国时吕姓人口增多,遂改村名为吕庄。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王家庄,民国地图载村名为吕庄。清朝属江村地方。
二、江北区
6、江北(江北、东李庄、梁庄)
江北:明初江姓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江村,经明清战乱,江姓不存,村名沿用至今。1965年6月,江村以市场街为界,分为江南大队和江北大队,江村北部命村名为江北村。
东李庄:清初李姓一支迁至江村集北里许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李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李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李庄。清朝属江村地方。因该村是江村四个李庄最东的一个,1982年2月扶沟县地名办规范村名为东李庄。
梁庄:清初梁姓一支迁至江村集西北三里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梁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梁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梁庄。明清时属陈楼地方。
7、姚皂(姚皂、北李庄)
姚皂:明初移民迁此筑村定居,因此地位于古陈国(淮阳国、陈州府)北部边境,附近寨上有古代墩台一座,上面建有窑灶(古代一种熏烟御敌的军事设置),便以窑灶作为村名。雍正三年(1725年)知县郭绍璞在姚皂寨再建墩台,设有营房八间,派丁壮看守,以卫边鄙,墩台上仍建有窑灶,有警则守军举烟为号,有寇至则挂席鸣炮以报讯。乾隆县志载村名为窖皂,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窖皁,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窖皂(古代皁通皂)。明清时属陈楼地方。建国后定村名为姚皂。
北李庄:清初李姓一支从前闸村迁至窑灶村北里许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李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李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李庄。明清时属陈楼地方。因该村是江村四个李庄最北的一个,1982年2月扶沟县地名办规范村名为北李庄。
8、徐庄(徐庄、前卢庄、傅李庄)
徐庄:明末徐姓一支从江村集迁出,在江村集东三里许筑村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徐庄。道光、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徐庄,清朝属江村地方。
前卢庄:明初卢姓先祖迁此筑村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卢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卢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卢庄。明清时属江村地方。因村北里许还有一个卢庄,现在称该村为前卢庄。
该村出土有清同治九年卢氏家族碑,碑文记载“吾祖本山西洪洞巨邑人也,自明初迁扶邑北65里建村卢庄。”
前卢庄的村史写到卢姓来历是另一种说法:先祖兄弟三人于明初从洪洞县迁来,老二改姓班,住张坞岗;老三改姓张,住江村南头、西张庄;老大守本姓,住前卢家。20世纪80年代尚有三姓祖坟在江村粮所院内,后迁至张庄。
傅李庄:南宋岳飞北伐时曾在崔桥一带屯兵,与朱仙镇金军对峙,后大破金军。明初移民迁入此地,在原岳飞中军府内筑村定居,因感念岳飞功绩,遂命村名为府里庄。乾隆县志载村名为府里庄,属江村地方,嘉庆年间划归通许县。1956年1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复划归扶沟县。1938年黄水前村址在徐庄东部,1945年黄水过后在徐庄村北建村,1988年迁至徐庄村西现在的村址。因府里庄写法较多,建国后定名为傅李庄。
9、赵庄
赵庄: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所立赵氏家族碑文载:始祖于明洪武年间,从洪洞县迁到汴梁城东赵家楼。数年后,迁到江村镇南一里暂居。清雍正十三年(1735),一枝又分居到支村居住,一枝分居到江村集东北里许,以姓名村,称村名为赵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赵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赵庄。明清时属江村地方。
10、卢白
卢白:因卢庄、白庄相距较近,连为一体,故合称为卢白村。
卢庄:明末卢姓一支从周坞迁至白庄村南定居,扶沟县旧县志未载录该村村名。建国后将村中卢姓聚住区称为卢庄,将白姓聚住区称为白庄。
白庄:明末白姓先祖从江村集迁入此地,买下卢家花园落户,后形成村落,以姓名村,称村名为白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白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白庄。明清时属江村地方。
三、李田区
11、赵楼(赵楼、前郭庄、后郭庄)
赵楼:明万历年间,赵姓先祖从通许县吉岗村迁此建村并盖楼房,以姓名村,称村名为赵家楼。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赵家楼,光绪年间罗姓人丁兴旺,改村名为罗庄,民国时恢复村名为赵楼,明清时属陈楼地方。
前郭庄:清嘉庆年间郭姓先祖从通许县蒲江村迁此建村,以姓名村,称村名为郭庄。道光、光绪扶沟县志均载村名为郭庄。明清时属陈楼地方。黄水过后,郭姓一支分居赵楼村北,因该村位于两个郭庄的南部,故称村名为前郭庄。
后郭庄:1938年黄水过后,郭姓一支分居赵楼村北,因该村位于两个郭庄的北部,故称村名为后郭庄。
12、李田(前李田、后李田、老寨、侯庄)
前李田:清朝中期,陈姓一支迁至陈楼村南筑村定居,为纪念先祖恩德,取陈理、陈田各一字,称村名为“理田”村,后演变为“李田”村。道光年间,开始称陈楼村为李田,民国时,因该村位于两个李田村的南部,故称前李田。清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李田,清朝属陈楼地方。
后李田:原村名为陈家楼。据《陈氏族谱》记载:始祖陈理、陈田兄弟二人明初从大槐树下迁到扶沟县,在县北五十里建村并盖有楼房,以姓名村,称村名为陈家楼。乾隆扶沟县志载村名为陈家楼,道光扶沟县志载陈家楼又名李田,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陈楼,民国时因该村位于两个李田村的北部,改称村名为后李田。明清时设有陈楼地方。
老寨:清朝中期李田村民为防匪患在村西高岗之上筑寨定居,以村名命寨名,称李田寨,光绪年间因李田寨位于李田村西,习惯上称李田寨为西寨,民国时又称西寨为寨上。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李田寨,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西寨,民国地图载村名为砦上(砦同寨)。明清属陈楼地方。建国后称村名为老寨。
侯庄:据侯氏家谱记载,先祖于宋代在开封做官,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且丢失了头颅,皇上为其制作金头厚葬。其后代迁此建庄居住,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候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候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候庄。明清时属陈楼地方。
13、支村(支村、西李庄)
支村:明初支姓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支村,后他姓迁入,仍沿用旧村名。经明清战乱,支姓不存。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支村,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枝村。明清时属陈楼地方。
西李庄:清初李姓一支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李家庄。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李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李庄。清朝时属陈楼地方。因该村是江村境内四个李庄最西的一个,1982年2月扶沟县地名办规范村名为西李庄。
14、孙洼
孙洼:明永乐年间,孙氏始祖孙日、孙月、孙星,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扶,次门一支迁至江村西北五里建村,称村名为孙家庄。因该村地势低洼,故后称村名为孙洼。乾隆县志载村名为孙家庄,道光、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孙洼。明清时属陈楼地方。
15、宋庄(宋庄、南北刘)
宋庄:始祖宋一恭,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扶沟县东北二十五里三色岗(今吕潭乡门朝东一带)居住,明朝末年宋姓一支从门朝东迁至支村南定居,称宋家庄(清中期并入支村),清光绪年间宋姓一支从支村迁至南北刘村南里许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宋庄。目前宋庄宋姓有90户360人;
南北刘:据1930年刘氏家族碑记载,始祖于明中期从尉氏县东十八里江刘村迁此建村,因当时这里有通往开封府的南北大道,所以称村名为南北刘村。旧志未载录该村村名,因其虽在扶沟县境,却属尉氏县管辖,1948年划归扶沟县管轄。
四、白亭区
16、白亭(白亭、前王)
白亭:古称帛亭,后演变为白亭。西汉时置扶沟县,设七乡十二亭,因当地盛产丝帛,故设有帛乡帛亭。东汉圈称《陈留风俗传》载:扶沟县有帛乡帛亭,名在七乡十二亭中。据南北朝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康沟又东径扶沟县之白亭北”,可知南北朝时帛亭已演变为白亭。乾隆、道光、光绪扶沟县志、民国地图均载村名为白亭城,明清时属王母地方。建国后简称村名为白亭,当地老人仍习惯称村名为白亭城(白令城)。
前王:清朝王氏先祖从尉氏王老村(今尉氏县北贾村)迁白亭定居,因位于白亭城城皇庙南面,故称前王家。道光、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前王家,清朝属王母地方。建国后简称村名为前王。
17、周坞
周坞:明初周姓先祖迁此筑村定居,因黄河改道流经此地,周姓先祖在河边建船坞以摆渡为生,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周家坞,后演变为周坞。经明清战乱,周姓不存,后其他姓氏迁陆续迁入,仍沿用旧村名。乾隆、道光、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周坞,明清时属王母地方。
前阁:明初卢姓一支从陈楼村南卢家庄迁至周坞村南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卢家庄。因该村位于周坞阁楼南面,当地人习惯称村名为前阁,因该村位于周坞村南面,村中以卢姓为主,也有人称村名为前卢。清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大卢庄,明清属王母地方。
18、土寨
土寨:清乾隆扶沟县志卢荣春传记载:“值流寇披猖,修寨周坞之东岭,可容万人。辛巳春土寇掠人而食,他寨卑薄,无噍类,独此全活甚多。”明万历年间卢荣春(周坞村人,明万历癸卯(1603)举人,历任山西孝义,介休及顺天府漷县知县)率村民在东周坞岗之上修筑一座寨子,可容纳万人,以避兵患。因寨子位于东周坞岗上,当时称周坞寨。后因寨子是用岗土筑建,当地人习惯称周坞寨为土寨。乾隆县志记载:“周坞岗北五十里东西二有土寨。”乾隆、道光、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土寨,民国地图载村名为土砦(砦同寨),明清时属王母地方。
19、常庄(常庄、朱庄)
常庄:明初常氏先祖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常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常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常营,民国地图载村名为常庄。明清时属闸上地方。为避兵乱匪患,明清时村中筑有东西两座寨子,现在习惯上还称村东部为东寨,村西部为西寨。
朱庄:清代中期先祖从开封老虎门迁此筑村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朱庄。扶沟县旧县志未载录该村村名,民国地图载村名为朱庄。
五、韩村区
20、韩村(韩村、安门、高门、刘庄)
韩村:相传北宋韩琪奉命追杀秦香莲母子三人至此村一座庙中,被秦香莲悲惨遭遇所感动,于是就放走秦香莲母子三人,因无法回京交差,遂自刎而死。后人感念韩琪大义,遂改村名为韩村。乾隆、道光、光绪扶沟县志均载村名为韩村。明清时属王母地方。
安门:明成化年间,安姓一支从太康县西北15里安岗村迁来,在韩村南落户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安门(门是家族的意思)。扶沟县旧县志未载录该村村名。
高门:高氏先祖于明正德年间,从山东章丘县高兴头店村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高家庄,后来演变为高门(门是家族的意思)。光绪扶沟县志始载村名为高庄,清朝时属王母地方。
刘庄:明万历年间,刘姓一支从张坞岗迁至冯陵西韩村南建村,以姓名村,称刘家庄。道光扶沟县志始载村名为刘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刘庄。明清时属王母地方。
21、河沿(河沿、卢小寨、小王庄)
河沿:原村名黄河涯。元末明初黄河决口取道江村境西部南流,时称小黄河。明初王姓始祖王红专从洪洞县迁来,初居王村寺,沿河寻址,见此河湾处是好地方,遂定居于此,命村名黄河涯。乾隆、道光、光绪扶沟县志均载村名为黄河涯。明清时属王村地方,民国时改村名为河沿。
卢小寨:明万历年间卢姓一支从周坞村迁此筑寨定居,以姓名村,称卢家寨。乾隆、道光、光绪扶沟县志均载村名为卢家寨。明清时属王母地方。至十一世时,卢姓开始向外迁移,清初一支迁至王村寺,一支迁至南李岗村,一支迁至朱村岗,清末一支迁至西冯陵,导致该村人口减少,民国时开始称村名为卢小砦(砦同寨)。
小王庄:20世纪90年代,王姓陆续从河沿村南迁,在河沿村南里许建房定居,形成村落,因村子较小,故称小王庄,也称新王庄。
22、王母
王母:明初移民在此地筑村定居,因附近有四座高大的坟墓,相传为王羲之之母、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之墓,故定村名为王墓,后演变为王母。明清时设有王墓地方。乾隆扶沟县志载有王墓地方,所辖村名已演变为王母庄。道光、光绪扶沟县志均载该村名为王母,明清时属王母地方。村中原有王母祠一座,今改为王母娘娘庙。
据道光扶沟县志载:“何出图王墓辩:邑北四十里有王母墓,传以为羲之之母也。其西有塚,遂以为羲之墓;其东复有二塚,曰徽之献之墓,则羲之二子也。有庙以祠之,因名其地曰王墓。按:羲之琅邪临沂人,家会稽,墓在诸暨县南五里苧萝山,此中安得有墓?其墓高大,疑昔为王候之墓,遂误以为羲之墓云。”
23、马寺岗(马寺岗、南张庄、南冯陵)
马寺岗:明末徐姓一枝从徐庄村迁此在岗上筑村定居,因原徐庄村北有白马寺一座,村民怀念旧地,故命村名为白马寺岗,后演变为白寺岗、马寺岗。乾隆县志载村名为白寺岗,道光、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马寺岗。明清时属王母地方。
南张庄:明末张姓先祖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张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张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张庄。明清时属王母地方。因江村境内有三个张庄,该村是三个张庄最南的一个,1982年2月扶沟县地名办规范村名为南张庄。
南冯陵:西汉时期,冯氏先祖在此处建村定居,因附近陵阜高大,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冯陵。到唐代时,人口增多,分为东冯凌和西冯陵,到元代在西冯凌南又建南冯凌。元末明初,冯姓因战乱逃散他乡,他姓陆续迁入,仍沿用原村名。因该村位于三个冯陵村的南部,故称南冯陵。乾隆、道光、光绪扶沟县志均载村名为南冯陵,明清时属陈楼地方。乾隆扶沟县志载“冯陵岗东北四十五里东西南凡三”。
六、冯陵区
24、东冯
东冯:西汉时期,冯氏先祖在此处建村定居,因附近陵阜高大,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冯陵。到唐代时,人口增多,分为东冯凌和西冯陵,到元代在西冯凌南又建南冯凌。元末明初,冯姓因战乱逃散他乡,他姓陆续迁入,仍沿用原村名。因该村位于三个冯陵村的东部,故称东冯陵。乾隆、道光、光绪扶沟县志均载村名为东冯陵,明清时属闸上地方。建国后简称村名为东冯。乾隆扶沟县志载“冯陵岗东北四十五里东西南凡三”。
25、西冯
西冯:西汉时期,冯氏先祖在此处建村定居,因附近陵阜高大,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冯陵。到唐代时,人口增多,分为东冯凌和西冯陵,到元代在西冯凌南又建南冯凌。元末明初,冯姓因战乱逃散他乡,他姓陆续迁入,仍沿用原村名。因该村位于三个冯陵村的西部,故称西冯陵。乾隆、道光、光绪扶沟县志均载村名为西冯陵,明清时属陈楼地方。建国后简称村名为西冯。乾隆扶沟县志载“冯陵岗东北四十五里东西南凡三”。
26、张庞(东张庄、庞庄)
张庞:张庄和庞庄合称为张庞。
东张庄:宋朝末年,始祖张齐带领一家人从陈留镇陈家店村到此开荒种地落户,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张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张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张庄。后来又有鄢陵县张桥村的张乾父子四人迁此种地落户。明清时属张坞岗地方。因江村境内有三个张庄,该庄位于省道以东,1982年2月扶沟县地名办规范村名为东张庄。
庞庄:明末庞氏先祖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庞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庞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庞庄。明清时属陈楼地方。
27、黄龙(西黄庄、东黄庄、龙庄)
黄龙:黄庄和龙庄合称黄龙。
东黄庄:明初洪姓先祖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洪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洪家庄,光绪扶沟县志、民国地图载村名为洪庄。建国后因黄姓人口增多,改村名为黄庄。后来一枝西迁,称村名为新黄庄,称原黄庄为老黄庄。因该村位于两个黄庄的东部,现称村名为东黄庄。
西黄庄:建国后黄姓一枝从黄庄西迁,仍沿用旧村名,称村名为新黄庄,称原黄庄为老黄庄。因该村位于两个黄庄的西部,现在称村名为西黄庄。
龙庄:据古庙碑文记载,此地原名小岗村,明朝万历年间龙姓自山西迁来,清初发展到16户时改名龙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龙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龙庄。明清时属张坞岗地方。
七、李桥区
28、李桥(李桥、孟岗)
李桥:明末李蒿从县城北街迁此建村,后代以李蒿为村名,称村名为李蒿庄,后演变成李贺庄。清初北街李氏第八世李士高,携全家搬迁到张坞岗北定居,因村口有古桥一座,遂称村名为李桥。因距张坞岗集(明清时设有张坞岗地方)较近,扶沟县旧县志未载录该村村名。
孟岗:明末孟姓迁入此地,在岗上筑村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孟岗,后来他姓迁入,仍沿用旧村名。孟岗明清时为张坞岗刘姓祖茔之地,扶沟县旧县志未载录该村村名。
29、纪卞(纪庄、卞庄)
纪卞:纪庄、汴庄合称纪汴。
纪庄:明初纪姓先祖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纪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纪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纪庄。清末纪姓因遭罪举族外迁,今纪姓已不存。明清时属张坞岗地方。
卞庄:明初卞姓先祖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卞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卞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卞庄,今卞姓已不存,仍沿用旧村名。明清时属闸上地方。
30、前闸
前闸:明洪武年间丁姓先祖从洪洞县迁来,与李姓同在闸上村南隋台岗上定居,民国时从闸上村分出,因位于闸上村南,故称村名为前闸上,现在简称村名为前闸。
31、赵横
赵横:明末赵姓由太康县清集迁到扶沟闸上(今后闸)村北定居,因村前是闸上沟,当地人称东西走向的大沟为横,故称村名为赵横。1987年从后闸村迁至前闸村西建村,仍沿用原村名。
八、后闸区
32、后闸
北宋蔡河流经此地,并建有官闸一座,以助漕运,在官闸附近形成村落,称村名为闸上。明洪武初年,王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江村集,后又迁到江村东南官闸附近筑村定居,仍沿用原村名。乾隆、道光、光绪扶沟县志均载村名为闸上。明清时设有闸上地方。民国时前闸上分出,因该村位于两个闸上村的北部,故称后闸上,现在简称村名为后闸。
33、坡刘
坡刘:明末刘姓一枝从五所楼分迁至五所楼村东北三里一片坡地建村,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坡刘家。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坡刘家,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坡刘。明清时属张坞岗地方,民国后期时划归太康县。1948年12月复划归扶沟县。
34、坡张
坡张:元末明初张氏先祖从崔桥侯店张庄迁此定居,因在坡地建村,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坡张家,光绪年间简称村名为坡张。原属太康县,1948年12月划归扶沟县至今。
35、坡孙(坡孙、小杨庄)
坡孙:明万历年间孙姓一枝从崔桥古村分迁于此,在坡地建村,以姓名村,称村名为坡孙家。光绪年间简称村名为坡孙。原属太康县,1948年12月划归扶沟县。因原村址地处坡地,地势低洼,20世纪80年代搬迁至现村址。
小杨庄:清中期杨家庄财主的佃户在此种地定居,逐渐形成村落,沿用原村名,称村名杨家庄。乾隆、道光载村名为杨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杨庄,清朝属闸上地方。民国后期划归太康县,1948年12月复从太康划归扶沟县。因当地有两个杨庄,此杨庄人口较少,故称村名为小杨庄。
36、大杨庄(东杨庄、西杨庄)
大杨庄:清初杨姓一支从通许县邸阁箍桶刘村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杨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杨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杨庄,明清时属闸上地方。因当地有两个杨庄,此杨庄人口较多,故称村名为大杨庄。
东杨庄:因位于大杨庄村东部,故称村名为东杨庄。
西杨庄:因位于大杨庄村西部,故称村名为西杨庄。
明清以来江村境内消失村名有:
小卢庄:清嘉庆年间卢姓一支从江村东卢家庄迁到白亭村南定居,以姓名村,称小卢庄,道光县志始载的村名,属王母地方,现在与白亭连为一体,因位于白亭村南部,也有人称作前卢。
大卢庄:明初卢姓一支从陈楼村南卢家庄迁至周坞村南定居,称村名为卢家庄,清嘉庆年间卢姓一支从江村东卢家庄迁到白亭村南定居,称村名为小卢庄,称周坞南卢家庄为大卢庄,后因村落位于周坞阁楼南,当地人习惯称村名为前阁,现在已与周坞村连为一体。道光扶沟县志、载称村名为小卢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大卢庄。
宋家庄:明朝末年宋姓一支从吕潭门朝东迁至支村村南定居,称宋家庄(清中期并入支村)。
陈楼:据《陈氏族谱》记载:始祖陈理、陈田兄弟二人明初从大槐树下迁到扶沟县,在县北五十里建村并盖有楼房,以姓名村,称村名为陈家楼。清朝中期,陈姓一支迁至陈楼村南筑村定居,为纪念先祖恩德,取陈理、陈田各一字,称村名为“理田”村,后演变为“李田”村。清道光年间,开始称陈楼村为李田,民国时因该村位于两个李田村的北部,改称村名为后李田。乾隆扶沟县志载村名为陈家楼,道光扶沟县志载陈家楼又名李田,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陈楼,民国地图载村名为后李田。明清时设有陈楼地方。
卢家庄:在今李田村南里许,明初卢始祖卢成初居之地,也应是二世长门卢榆 ,三世祖卢敬之后人居住之地。清朝中期为避兵乱匪患,筑建李田寨,后又称西寨、寨上、老寨。清朝光绪年间并入李田寨,因位于李田村西面,故称村名为西寨。民国时称村名为砦上(砦同寨),现在称村名为老寨。
罗庄:光绪年间赵楼罗姓人丁兴旺,改赵楼为罗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罗庄,民国时恢复原村名为赵楼。
徐庄:在后李田村西里许,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徐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徐庄,1938年黄水过后徐姓外迁。
王家庄:在江村集南,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王家庄,清朝光绪年间并入江村集。
刘庄:在江村西半里许,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刘家庄,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刘庄,建国后并入江北村。
小刘庄:江村东南土地庙附近,建国后并入江南村。
小刘庄:在江村集南,乾隆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小刘庄,清朝道光年间并入江村集。
朱庄:在梁庄南里许,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朱家庄,光绪扶沟县志、民国地图载村名为朱庄,建国后并入梁庄。
上苑庄:在穆庄村北半里许,明嘉靖年间岳姓先祖从新城县岳庄迁入,因初来时给周坞村卢家花园当花匠,后形成村落,称上苑庄。道光、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上苑庄。清朝属江村地方。建国后因村中以岳姓为主,故定村名为岳庄。
刘庄:在东张庄村南里许,乾隆、道光、光绪扶沟县志载村名为小刘庄,民国地图载村名为刘庄,建国后并入东张庄。
洪家庄:明初洪姓先祖迁此定居,以姓名村,称洪家庄。乾隆、道光扶沟县志载村名为洪家庄,光绪扶沟县志、民国地图载村名为洪庄。建国后因黄姓人口增多,改村名为黄庄。后来一枝西迁,称村名为新黄庄,称原黄庄为老黄庄。1982年2月扶沟县地名办规范村名为东黄庄和西黄庄。

清朝乾隆二十七年《扶沟县志》所载江村境内村落图

清朝道光十三年《扶沟县志》所载江村境内村落图

清朝光绪十九年《扶沟县志》所载江村境内村落图

{{item.value}}({{item.name}})

{{item.name}}

扶沟人才网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