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县江村镇概况
江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江南村,南距扶沟县城30公里,北距通许县城20公里。明初江姓最早迁此筑村定居,故以姓名村,称村名为江村,后经明末战乱,江姓不存,村名沿用至今。
明清时设有江村地方,民国时属扶沟县北区(白亭)。1941年属孙岳乡(孙岳集);1949年属五区(崔桥);1951年属一区(白亭);1953年6月属白亭区(白亭);1955年9月,东部大部分属崔桥区(崔桥),西部小部分属白潭区(白潭);1956年2月属白亭中心乡(白亭);1958年8月属江村公社(白亭);1961年属江村区(王营);1965年6月属江村公社(江村); 1983年12月属江村乡(江村);1990年3月属江村镇(江村)至今。
江村镇位于扶沟县北部,地处东经114°42′-114°55′、北纬34°21′-34°32′之间,南北12.2公里,东西11.6公里,东邻扶沟县崔桥镇,西北邻尉氏县永兴镇,西南邻扶沟县白潭镇,南邻扶沟县包屯镇,北邻通许县邸阁乡、大岗李乡。江村镇位于涡河与老涡河之间,尉扶河自西向东从中部流经全境,222省道从中部贯穿南北,大广高速从东部经过,交通便利,物产丰富。
江村镇辖江南、麻里、穆庄(辖穆庄、姚庄、岳庄、南李庄)、王营(辖王营、西张庄、王庄、穆营)、吕庄、江北(辖江北、东李庄、梁庄)、姚皂(辖姚皂、北李庄)、徐庄(辖徐庄、前卢庄、傅李庄)、赵庄、卢白(辖卢庄、白庄)、李田(辖前李田、后李田、老寨、候庄)、赵楼(辖赵楼、前郭庄、后郭庄)、支村(辖支村、西李庄)、孙洼、宋庄(辖宋庄、南北刘)、白亭(辖白亭、前王)、土寨、周坞(辖周坞、前阁)、常庄(辖常庄、朱庄)、韩村(辖韩村、刘庄、安门、高门)、河沿(辖河沿、卢小寨、小王庄)、王母、马寺岗(辖马寺岗、南张庄、南冯陵)、东冯陵、西冯陵、张庞(辖东张庄、庞庄)、黄龙(辖东黄庄、西黄庄、龙庄)、李桥(辖李桥、孟岗)、纪卞(辖纪庄、卞庄)、前闸、赵横、后闸、坡刘、坡孙(辖坡孙、小杨庄)、坡张、大杨庄(辖东杨庄、西杨庄)36个村民委员会,72个自然村,275个村民组,2020年,全镇人口1.42万户,7.1万人。全镇总面积95.6平方公里,耕地11.6万亩。
一、农业
江村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土质南淤北沙。新中国成立初期,江村镇的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粮食亩产仅有100余斤,尤其是北部沙质土壤,亩产仅有50多斤,农民只能靠红薯充饥,当时广泛流传的顺口流“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就是当叫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全镇农民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开展修渠打井,深翻土地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挖了江北沟、十一支渠等排水、补源沟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一定改善,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不大,直到1978年,粮食亩产还不到300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方针政策,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群众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施行集约化经营,大力推行麦棉套种、棉菜套种、蔬果套种等,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农业总产值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1992年之后,镇党委、政府努力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推行“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发胜模式,36个行政村宜瓜则瓜、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树则树、宜养则养,截至20005年底,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了3. 8亿元,人均7240元。逐步建成了5个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分别是:以赵楼、李田为中心的2万亩无公害无籽西瓜种植基地,以江南、王营、常庄为中心的4000亩疏菜种植基地,以河沿、王母为中心的4000亩小杂果种植基地,以穆庄为中心的3000亩树苗繁育基地,以卢白、赵庄为中心的黄牛、生猪养殖基地。尤其是无公害无籽西瓜种植,全镇种植面积5万亩,2002年被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无公害无籽西瓜基地,所产无公害无籽西瓜远销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市,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积极开展了农田林路综合治理,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8%,实现了高级平原绿化达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没卓有成效,全镇现有机井2520眼,平均达40亩地一眼井,同时,尉扶河、涡河、十一支渠、麻里沟、江北沟、李田沟等沟渠相互连接,路边沟、地头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排灌体系,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农业生产实现了完全依靠人力到部分依靠牲畜再到机械化耕作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庄稼种收基本依靠人力,大集体和改革开放初期耕种、拉运部分依靠牲畜,进入21世纪后,耕种、收割、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1978年底全镇农村仅有集体所有的拖拉机30余台,配套农机具9台,到2008年底,全镇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67台,小型拖拉机96110台,大中型收割机420台,配套农机具7800多台,机械化水平空前提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至1999年,粮食亩产由1978年的276斤提高到712斤。2002年,取消了农业统筹提留,实行了费改税,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2005年开始,取消了农业税,并认真贯彻执行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多项惠民政策,农民种地不但不用交钱,还享受国家多项补贴,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农业效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2008年,全镇小麦平均亩产932斤。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2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3元,比1978年增长60倍。
二、科技
在乡镇政府先后设立农枝服务站、棉花办公室,高效农业办公室的同时,1995年5月,江村镇成立了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进一步完善了镇村科技推广网络,每村有骨干技术员3至5人,全镇科技示范户近2000户。1998年5月,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镇科协为依托,分别成立了无籽西瓜、畜牧养殖、小杂果种植、蔬菜种植等6个专业技术协会,会员3500多人。通过与河南农大、郑州果蔬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姻,聘清农业专家、技术员深入农村讲课,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增强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提高了种植养殖技术水平,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瓜菜种植、畜牧养殖、优质小杂果得到迅猛发展。镇政府完成的“豫东农村荒废地高效开发利用”科研项目荣获1990年河南省土地管理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镇政府参与完成的“关于平原农区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商品经济开创农村经济新格局的研究”荣获河南省1991年农村发展软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河南省质量技水监督局授予的无公害无籽西瓜生产基地、省科协授予的科普示范镇等荣誉。
三、工业
1958年7月,公社在今镇政府所在地建立江村铁工厂,主要生产镰刀、锄头、铲子等一些简易生产工具.规模小、产品种类少、技术含量低,此后若干年,工业生产虽有一定发展,但步子不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驶入发展的快车道。1996年后,雪白面粉厂、北京江河弯曲木家具厂、长城建材厂、周江饲料有限公司、银佼棉花加工厂、德伟电子厂、鹏轩木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中小型企业相继落户江村镇。2005年创办了鹏轩木业有限公司,2007年,从湖南引资建设的曾礼和食品厂成功人驻县工业园区,结束了江村镇没有大项目、强项目的历史,是江村镇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截至2008年底,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 39亿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800多户,入库税金226万元(其中民营经济入库税金168万元),完成利润540万元。基本形成了面粉加工、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板材加工、棉花加工、木业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
四、基础设施
1978年以前,全镇乡村道路全部为土路,状况极差,通信落后,机关单位仅有手摇电话,农民没有一户安装电话,全镇没有电视机,没有一个村通自来水,镇区规模小。1995年底江利开始安装程控电话,当时也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到2008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820户,镇内建有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基站16座,拥有手机近2万部。全镇有照明生活刚变压器87台,配电容量5400千伏安,36个行政村全部进行了农网改造,实现了村村户户通电。从1996年至2008年.先后投入资金2100多万元,新修柏油路112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结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在城镇建没上,经过积极开发改造,目前镇区已形成“两纵两横”城镇格局,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栽植了绿化树,镇区面积由1978年的0.7平方公里发展到2.1平方公里,人口从1978年的3500多人发展到1.4万人。小集镇发展迅速,白亭、李桥、李田3个小集镇呈三角分布,市场繁荣,货源充足,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五、教育事业
至2019年,江村镇有初中3处、小学19处、中心幼儿园1个、私立小学1处,私立幼儿园3处,19个学前班,教师436人,197个教学班,8768名学生。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两基”“普九”工作全部达标。2006年开始实施“两免一补”“贫困生寄宿补助”等优惠政策,全镇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8 2%,中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教学设施改观,已全部消除危房,学生的课桌凳全部合格,远程设施装备齐全并全部投人使用,育人环境良好,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多次被上级评为目标管理、教育教学、中招考试、德育、后勤、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校先进单位。
六、卫生事业及其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江村镇各项社会事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了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镇仅有几名乡村土郎中,农民生病只能靠中草药、偏方、土方治疗,截至2008年,全镇已建成中心卫生院一处,拥有门诊楼、医技楼、家属楼各1栋,医务人员57人,内设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化验室等28个科室,配备救护车1辆、B超机2台、X光机1台、多普勒1台、病床47张,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所需。同时,全镇拥有村级医疗室58处,乡村医生64人,2007年全镇施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镇农民参合率9l.4%以上,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计划生育事业成效显著,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 2%以内,连续多年受到上级表彰和嘉奖,1996年以来始终保持一类乡镇位次。
七、文化遗址
江村镇文化遗址主要有闸上仰韶文化遗址、汉代帛亭城遗址、周坞古墓群。闸上古文化遗址以仰韶文化为主,距今约5000~6000年,并发现有裴李岗文化类型的器物,距今8000~7000年。遗址的断壁上发现园形灰坑一处,深0.7米,直径1.3米。遗址文化层堆积可分二层,上层为周代文化,下层为仰韶文化。出土器物有蚌刀、长柄铜刀以及残碎陶器等。出土的石磨盘残足,属裴李岗文化类型的器物。出土的红陶,有夹砂和泥质之分,器物有园柱状足的鼎和扁锥状足的鼎,属仰韶文化;属周代的有红陶和灰陶,纹饰以粗绳纹较多,常见的器物有浅档鬲、红陶釜、豆等。闸上仰韶文化遗址对研究周口市新石器早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985年3月被扶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亭村现在保存有城皇庙大殿五间、望乡台遗址;周坞古墓群有明代陕西按察使卢传元墓,现墓高2米,仅存清雍正十年(1732)石碑一块和青石供桌;在江村镇政府院内出土有明万历年间江村观音寺重修六祖殿所树大唐圣教序碑一座;在韩村村出土有明代崇兴寺铁像四尊,均被列为扶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坞、土寨、东冯陵、王母、前闸、孟岗等村相继有许多古代墓葬出土。
江村镇党委、政府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扩城活商、西瓜富民”的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全镇上下出现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江村镇先后荣获省、市县、计划生育一类乡镇,夏粮生产先进乡镇,棉花生产十强乡镇,乡镇企业先进乡镇。
1995年江村镇荣获“周口地区棉花生产十强乡镇”。
1996年江村镇荣获“周口地区夏粮生产先进乡镇”。
1997年江村镇被周口行署命名为“夏粮单产超450公斤乡镇”。
1997--1999年江村镇连续三年被评为“周口地区计划生育工作一类乡镇”。
1998年江村镇被命为“周口地区乡镇企业先进乡镇”。
1999年江村镇党委被省委命名为“河南省‘六好’先进党委”。
2000年江村镇被省经贸委、省电信局命名为“电话乡”。
2002年江村镇被省技术监督局批准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被省科协命名为科普示范乡镇。
2003年江村镇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目标管理全面先进单位。
2004年江村镇被河南省委组织部表彰为“五个好”乡镇党委。
——材料来自《扶沟县志》2013版及个人收集的资料